菲律宾池龟(菲律宾森林龟),Siebenrockiella leytensis,是东南亚最神秘的淡水龟物种之一。80多年来,它在菲律宾的真实地理分布一直是个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来自菲律宾东部的莱特岛,但最近发现它实际上分布在菲律宾西部的巴拉望地区。该物种是菲律宾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龟类,成体甲长超过300毫米,重超3.5千克。已知每窝产蛋约1-2枚,蛋的平均大小为49.6 x 26.5毫米,重18–30克。
正如之前的提及的,近年在巴拉望岛发现了一个自然种群,这在野生动物捕猎者和贸易商中激起了一股盗猎狂潮。
尽管其在当地和国际名录中已列入保护范围,但菲律宾池龟的非法贸易仍然猖獗,目前被视为对该物种的最大威胁。巴拉望低地森林(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加剧了这种威胁。
分布
菲律宾。该物种似乎仅分布于菲律宾西部巴拉望岛群的北半部。而非原先错误判断的菲律宾东部莱特岛。
外观
在亚成和性未成熟的菲池中,两性异形不太明显。成年公龟与成年母龟的区别在于其后端的腹甲略凹,尾巴更长更粗。大型母龟的腹甲是平的或略微凸起的。甲长超过20厘米左右可达性成熟。公龟通常比母龟体型要大。
小龟的龙骨突出较为明显,在亚成中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成体龙骨基本消失。幼龟的前边盾是钝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前两个边甲向前突出,形成锯齿状。公龟和母龟的后边甲都是锯齿状的,但老年母龟的锯齿通常会磨损。
头部较大,圆钝的吻部突出,鼻孔位于前方。上颚略呈钩状。前肢和后肢的前表面有3-5个大的横向鳞片;前肢脚跟上有一个很大的横向鳞片,而后肢上没有。脚趾完全有蹼。前脚的五个指都有尖锐的弯曲的爪,而后脚只有四个指有爪;第五指没有爪。
甲壳的颜色从栗棕色、深棕色、浅黄色到浅棕色不等。头部呈深棕色。头部、颞部和下颌两侧有粉橙色斑点。一条独特的白色或黄色窄带横穿头部,正好位于鼓室区域的后方。头部的横带和粉橙色斑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老龟的条纹可能完全消失,尤其是公龟。
四肢和尾巴的颜色从浅黄色到深灰色不等。
习性与生态
菲池生活在海拔约300米的森林栖息地中。主要栖息地是原始的低地森林,但也在破碎的森林、与残余原始森林相邻的耕地(如洪水稻田)中被发现。成体龟偏半水生,而亚成和龟苗偏完全水生。它是一种夜间较为活跃的物种。菲池与齿缘和安布有着共同的栖息地。
白天,菲池基本待在溪流和河流岸边的洞穴中。晚上,菲池会在浅滩上和平缓的溪流和河流中觅食。在一年中最温暖的几个月,大多数溪流和小河都干涸的时候菲池会较常出现在森林深处。菲池会捕食鱼、蟹、虾(长臂虾属)和淡水腹足类;它还以藻类和野生水果为食,尤其是成熟的无花果。菲池也以金苹果螺(Pomacea canalculata)为食,金苹果螺是一种入侵性外来害虫,广泛存在于巴拉望岛的稻田中。
人工饲养
从对圈养的成体菲池的观察中,它们是非常害羞和胆小的,平时它们会花相当长的时间躲在岩石下。它们在清晨和傍晚变得活跃起来,进行觅食并在夜间四处活动。菲池被认为具有非凡的夜视能力,因为它们的视网膜中有大量的视杆细胞。他们也能识别颜色。他们没有特别热衷晒太阳,但这也可能是在圈养环境中条件不足的结果。
在巴拉望,菲池也被称为“bakoko”,当地人会把这些菲池养在猪圈的水槽里,因为传说这些龟会给家庭和猪带来好运。
繁殖
对菲池的繁殖目前了解仍然很少。母龟每窝通常产卵1–2枚,但也有高达5枚的记录。蛋壳脆,呈长圆形,颜色呈淡粉色。在人工饲养环境中,菲池从6月到12月都观察到产卵。产下的卵的长度范围为41.0–57.8 mm(平均值=49.6±3.9),重量为18–30 g(平均值=24.0±4.3)。野外条件下,在旱季(1月至4月)曾发现出壳苗。锯盗猎者声称,菲池在溪流和河流的垂直河岸附近的深洞中产卵。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