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果龟是一种淡水龟,又名扁山龟。栖息在清澈、浅且水流较小的水域,如溪流、池塘、沼泽和软底沼泽。它主要以植物和水果为食,但也以软体动物、对虾和螃蟹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缅甸、泰国、柬埔寨、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邦加)、越南、新加坡都有分布。幼龟的甲壳呈亮绿色,有小黑点,成熟时会变暗为红褐色。
马来扁山龟因其独特的扁平上壳而得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五个以上脊椎盾的龟种之一,通常有六个或七个(故又称“六板龟”)。成年公龟的甲壳通常是黄褐色,带有深棕色斑点,而母龟和幼龟通常有更均匀的橄榄色或红棕色外壳。腹甲是黄色到橙色,带有黑色斑块。随着年龄的增长,下巴和喉咙会变淡黄色。
成体体长32-40cm,出壳苗甲长约5.6cm。每窝蛋在4-6个,孵化期约100天。
饮食
主要以掉落在地上的水生植物和水果为食,尤其是无花果和棕榈果。它偶尔也以蜗牛和节肢动物为食。果龟普遍接受虾、贝类、鱼苗、水生植物和水果。成体主要以水生植被和落叶森林果实为食,而幼龟也可能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研究中,在许多果龟的粪便中检测到了可见的植物物质,包括结果龙脑香树的花朵。依据经验,刚到家的个体很容易出现拒食现象。龟如其名,可以尝试投喂水果,大部分都可以用葡萄等气味较大的水果开食。开食后为确保营养均衡可以混喂龟粮,如果长期只吃水果的话需要额外补钙。
分布
马来果龟通常在原始地区的清澈溪流和小河中发现。根据之前的记录,2007年在肯尼尔发现了一个个体。2016年7月至11月在Sungai Peres及其支流的一条小而浅且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分别观察到一只公龟和两只成体母龟。在Sungai Bubu支流中也发现了一只幼龟和两只带有残留卵黄囊的出壳苗。2017年3月在Belatan支流中记录到一只成体公龟。2017年4月,在Lata Tembakah FR捕捉到一 只成体母龟。
所有记录的个体都是在未受干扰的森林中发现的。如果未来有机会调查更多未受干扰的森林,果龟的分布可能会比已知的更广。
寄生虫及被捕食危害
淡水水蛭的寄生似乎在该种群中很常见,在一项VES研究中(共157只果龟),记录的41%的龟的体表发现了水蛭。成体和幼龟之间或公龟和母龟之间的水蛭感染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然而,亚成龟的水蛭患病率略高于成体(分别为44.7%和38.3%),公龟的水蛭感染率略高于母龟(分别为40.8%和35.1%)。淡水水蛭的密度最高的是一只成年大公龟(15只)。此外,在五只果龟(1只成体母龟,4只小龟)的粪便中发现了不明线虫。
接上文观测到的157只果龟中,5%的个体存在缺胳膊少腿现象。四肢丧失可能归因于捕食尝试或/和种间种内攻击。虽然很少有物种能够咬穿成体果龟的厚壳,但它们的四肢相对没有受到保护,可能会被婆罗洲的各种食肉物种攻击。此外,公龟间及求偶时的攻击也可能致残。然而,由于这些伤口看起来很旧,已经愈合,而且这些龟的身体状况也很好,因此四肢的丧失似乎不会危及它们的健康和生存。
繁殖周期
果龟可能存在繁殖聚集。野外记录仅观测到一次交配行为(2019年4月3日),一只公龟在水下与一只母龟交配。婆罗洲在5月至11月之间会经历一个轻微程度的旱季,在此之前和期间,都观测到公母龟聚集和龟苗出壳。尽管目前没有发现季节性繁殖/孵化模式的证据,但现有研究的四到六个月的采样期不足以证实或否认该物种存在季节性繁殖模式。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龟问